河北祥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专注于0-6岁儿童早期发展干预与康复教育

最新公告 河北祥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专注于儿童早期发展干预与儿童康复教育,咨询电话18332021161(微信同号)!
合作机构
联系我们
地址:石家庄市万象天成C座1211室
电话:18332021161 微信同号
早产儿与高危儿

当前的位置:首页>早产儿与高危儿

神经与心理发育

更新时间:2019-12-27 10:23:57

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神经心理发育与体格的生长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是神经心理发育的物质基础,神经心理发育的异常不仅可以是某些系统疾病的早期表现,而且会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终生。

()神经系统发育

1.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1)脑的形态结构:胎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先于其他系统,重量占优势。新生儿脑重约370g (占成人脑重的25%)6个月时脑重约为700g (占成人脑重的50%)2岁时脑重约占成人的3/44岁时脑重为出生时的4倍,与成人接近约为1500g。出生时神经细胞数量已与成人相同,但树突与轴突少而短。出生后脑重量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约在4岁左右完成,在此之前,尤其在婴儿期,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易于泛化,不易形成兴奋灶,易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神经细胞之间由突触连接,突触数目在生后迅速增加,6个月时约为出生时的7倍,4岁左右突触的密度约为成人的1倍半,持续到10~11岁,以后逐渐减少到成人水平。与突触密度变化相应,神经回路在生后迅速发育。

(2)脑发育的关键期:科学研究表明,脑发育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于受环境的影响。关键期内适宜的经验和刺激是运动、感觉、语言及其他中枢神经高级功能正常发育的重要前提。如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被认为生后半年内最敏感,先天白内障的婴儿生后缺乏视觉刺激,如果到了3岁不能复明,即使手术治疗,患儿仍将永久性地丧失视觉功能。人类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一般在5~6岁以前。因此,耳聋应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才能聋而不哑。

(3)脑的可塑性:经验可改变脑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脑的可塑性表现为可变更性和代偿性:①可变更性是指预先确定脑细胞的特殊功能是可以改变的,如视觉系统细胞被移植到脑的其他部位,这些细胞和新的细胞在一起可起新的作用,这一可变性应发生在脑发育的关键期内。代偿性是指一些细胞能代替另一些细胞的功能,局部细胞缺失可用临近细胞代偿,但过了脑发育的关键期,缺陷将成为永久性。婴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仍可在功能上形成通路,如轴突绕道投射,树突出现不寻常分叉,或产生非常规的神经突触,以达到代偿目的。

(4)脊髓:随年龄而增长。胎儿期脊髓下端在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婴儿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不易引出,到1岁时才稳定。3~4个月前的婴儿肌张力较高,克氏征可为阳性,2岁以下小儿巴宾斯基征(Babinski )阳性可谓生理现象。

2.反射发育。小儿神经反射的发育伴随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度,分为5大类:

(1) 出生时即有,终生存在的反射:这些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由脑干部位的低级中枢控制,同时接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如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出生后即有且终生存在。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系统病变。

(2)出生时即有,暂时存在的反射: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是指小儿出生后即有,随年龄增大在一定的年龄期消失的反射,由脊髓及脑干部位的低级中枢控制,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如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应该出现时不出现,应该消失时不消失,或两侧持续不对称,都提示神经系统异常。

(3)出生后逐渐稳定的反射:浅反射与腱反射是终生存在的生理反射。浅反射:腹壁反射要到1岁后才比较容易引出,最初的反应呈弥散性。提睾反射要到生后4~6个月才明显。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已可引出肱二头肌、膝腱和跟腱反射。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肌、神经肌结合处或小脑病变。反射亢进和踝阵李提示锥体束损害。恒定的一侧反射缺失或亢进有定位意义。

(4)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可存在的病理反射:2岁以下正常小儿巴宾斯基征可呈现阳性,无临床意义,但该反射恒定不对称或2岁后继续阳性时提示锥体束损害。

(5)出生后逐渐建立,终生存在的反射: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原始反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立直反射的中枢在脑干,多于生后3~4个月逐渐出现,持续终生。平衡反应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多于出生后6个月逐渐出现,持续终生。上述反射出现延迟或不出现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感知的发育

感觉(sensation) 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颜色、声音、气味等)的反映。知觉(perception) 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出生后前几年感知觉发育迅速,婴幼儿期已完成绝大部分。感知觉发育是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过程的第一步,是以后各种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或间接基础。

1.视感知发育。包括视觉感应功能的建立、注视及追视物体、区别形状、区别垂直线与横线、视深度知觉发育等。还包括对颜色的区分与反应,将颜色与颜色的名称相联系等的发育。

2.听感知发育。从出生后具有听觉功能,对声音以惊吓反射、啼哭或呼吸暂停等形式反应,到头可转向声源、对悦耳声的微笑反应、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判断和寻找不同响度声音的来源等。还包括从模仿声音,到叫其名字有反应、听懂家庭成员的称呼。听感知发育和儿童的语言发育直接相关,听力障碍如果不能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内得到确诊和干预,则可因聋致哑。

3.味觉和嗅觉发育。味觉是个体辨别物体味道的感知觉,4~5个月是味觉发育关键期,此期应适时引入各类食物。嗅觉是辨别物体气味的感觉,7~8个月嗅觉发育已经很灵敏,1岁以后可以区别各种气味。

4.皮肤感觉发育。皮肤感觉包括触觉、 痛觉及温度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痛觉出生后存在并逐渐敏感,温度觉出生时就很灵敏。辨别各种物体属性以及体积相同而重量不同的能力是逐渐形成的。

5.知觉。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是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其发育的顺序为:对形状的知觉→对物体的整体知觉→会避开危险→能将从不同位置和角度看到的物体统一起来。 知觉还包括大小知觉、空间知觉、距离知觉、时间知觉、自我知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育。丰富环境刺激对婴儿的认知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运动发育

运动发育与体格发育、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密切相关。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发育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主要特点是: ①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础;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婴幼儿粗大与精细运动发育见表1-4.

()语言发育

语言发育包括发音、理解、表达与交流。新生儿已会哭叫,以后咿呀发音; 6个月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1岁小儿平均能说2~3个字; 1岁半时能说出几个有意义的词,指认并说出家庭主要成员的称谓; 2岁时能指出简单的人、物名和图片; 3岁时能指认许多物品名,并能说由2~3个字组成的短句; 4岁时能讲述简单的故事情节。

1.语言理解的发育。婴儿对语言的理解是一个渐进过程,发育顺序是:出生时对声音产生一定的分辨力→逐渐识别出经常接触的人和物的声音,将声音与某个事物相联系→8~9个月的婴儿可以理解成人的一些简单语言,做出表示语言行为的手势动作→1 岁以后听到某些物体的名称时,能确定所指的对象,理解事物的名称,用手指出来→开始说出有意义的词。此时婴儿对语言的理解和词汇的表达能够互相联系,语言的记忆得到稳定发展,语言的理解产生飞跃性的进步。

1-4  婴幼儿运动发育(<2岁)

运动水平

平均年龄

拉起时头挺起并稳定

6w

俯卧位肘支撑

3m

翻身从仰卧位至侧卧位

3m

抓物

34m

直腰坐

7m

8m

拉起至立位

8m

拍打玩具

9m

独站

10m

独走

12m

2块积木

12m

使劲乱画

14m

辅助上楼梯

16m

24m

 

2.构音能力的发育。构音是非常复杂和十分熟练的协调动作,需要发音器官包括舌、咽部许多肌肉的参与。儿童构音能力的发育是有规律、有先后顺序的渐进过程。0~1个月的啼哭往往有升频或降频; 2个月时开始发出一系列的咕咕声; 4个月左右可以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从6个月到1岁,发出音节的种类增多; 1岁开始进入系统语言发展阶段; 5岁时大致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基本发音; 6岁时就可以流利地说话了。

3.语言表达的发育。语言表达的发育与语言理解、构音能力的发育密不可分。语言表达的发育主要包括:①词汇表达的发育:婴儿最早可在9~10个月时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语,15个月时可以说出10个以上的词语,19个月时能说出相当数量的词,此后平均每月掌握25个新词。语法的发育:在整个学龄前期,儿童逐步掌握了各种基本语法结构,具体表现在句子的长度和句子的类型两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发育:幼儿初期的表达缺乏条理性、连贯性,语言过程夹杂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3岁以后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独立性的增长,获得了自己的经验、体会、印象及意愿等。就会把自己的体会、经验、印象告诉成人。

4.内部语言的发育。内部语言是一种无声、简略和压缩的语言,是在对话语言即外部语言或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语言与抽象逻辑思维有更多的联系,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一般开始于学龄前期。当外部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内部语言会自然派生出来。它的原始形式介于有声语言和内部语盲之间,即出声的自言自语"。这实际上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语言的自我调节。

5.儿童语言处理过程的发育特征。小儿在未能自己表达之前,就能理解大人说的话。8个月到3岁之间,语言的理解能力比语言表达能力提前发育数个月。口头语言的表达个体差异较大。男孩一般比女孩表达稍晚。儿童语言的理解与其认知能力有密切关系。只有认知能力发育了,才会促进儿童语言理解的发育,进而促进语言表达的发育。

()心理活动的发育

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或个性)两个方面。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会产生种种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发育包括三个过程:①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觉器官,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引起人对周围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并注意环境变化,记忆发生过的事情,思考各类不同问题,想象未来情景,这种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就是人的认知过程。人们有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体验,这是人的情感过程。人们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这是意志过程。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会表现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这种差异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人格(或个性)。具体而言,心理活动的发育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早期的社会行为。新生儿对人类声音较其他声音更敏感和偏爱,对母亲的声音更为注意,喜欢注视真正的人面,喜欢奶味胜过糖水味;2~3个月时小儿以笑、停止啼哭等行为,以及眼神和发音表示认识父母;3~4 个月的婴儿已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反应,较多地注视自己的镜像,开始出现社会反应性的大笑; 7~8个月小儿可表现出认生、对发声玩具感兴趣等; 9~12月时是认生的高峰; 12~13个月小儿喜欢玩变戏法和躲猫猫游

; 18个月逐渐有自我控制能力,成人在附近时可独自玩很久; 2岁时不再认生,易与父母分开;3岁后可与小朋友做游戏。

2.注意的发育。注意 (attention) 指的是对一定对象的有意识的指向性,是一种定向反应,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儿童探究世界的窗口。注意能使小儿有选择地接受外在环境中的信息,及时发觉环境的变化并调节自己的行为,还能使他们为应付外界刺激而准备新的动作,集中精力于新的情况。注意与感知觉和记忆有关,是学习的先决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可逐渐明确,时间逐渐延长。

注意的质量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发育,特点为:①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增长,即集中注意的时间越来越长;②注意的广度不断扩大,即同一时间内注意对象的数量越来越多;③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断增强,即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向更多不同对象;④注意的转移能力不断发展,即能将注意很快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

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齡的增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5~6 岁后儿童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3.记忆的发育。记忆(memory)是将所学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可分为感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又分为再认和再现两种,再认是指过去感知的事物再出现时能将其认出来,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脑中把它再现出来。1岁内婴儿只有再认而无再现,随年龄的增长,再现能力增强。幼儿只按事物的表面特性记忆信息,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易记易忘,记忆不精确。随着年龄的增加、理解和语言思维能力的加强,逻辑记忆逐渐发育。

4.思维的发育。思维 (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一种以感知觉、表象、语言等为基础的高级认知过程,是智能的核心。通过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各种内部操作活动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括概念形成、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产生思维,在3岁以前只有最初级的形象思维; 3岁以后开始有初步抽象思维;6~11 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具有进一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5.想象的发育。想象是指人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并对这些客观事物重新组合、加工创造出新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新生儿无想象能力; 1~2岁儿童仅有想象的萌芽;学龄前期儿童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学龄期才迅速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6.情绪、情感的发育。情绪、情感是以人的需要和主观态度为媒介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 情绪是比较短暂的状态,情感则是比较稳定和持续的状态。新生儿因生后不易适应宫外环境,较多处于消极情绪中,表现不安、啼哭,而哺乳、抱、摇、抚模等则可使其情绪愉快。婴幼儿情绪表现特点是时间短暂、反应强烈、容易变化、外显而真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愉快因素的耐受性逐渐增加,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趋向稳定.

依恋是婴儿情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指婴儿与最亲密的人之间的一种特殊、持久的感情联系。依恋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婴儿喜欢同他()所依恋的对象接近,此时会感到安慰、舒适和愉快。在遇到陌生环境而产生惧怕和焦虑时,依恋对象的存在或出现会使他()感到安全,会更加自由自在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尝试与别人交往,更广泛的适应社会。安全依恋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而且还将导致一个人对人信赖、自我信任并成功的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7.个性和性格的发育。个性是指人能够独立思考,具有自己的行为特征。个性的发育包括需要、动机、自我意识、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发育。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经常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能力: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是已经发展和表现出的实际能力,也可以是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综合能力,既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各种能力,又是改造客观事物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在活动中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能力在某种活动领域得到特别发展,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的组成部分,而特殊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能力的发展实际,上是智力的发育,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发育。

(2)气质:是人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动态的心理特征。是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父母最先观察到的孩子的个性特征。主要由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所决定,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环境和教育对气质发展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有的婴儿生后就很活跃、活动较多,对什么事都反应强烈、较急躁。有的小儿则较安静,活动相对少,对事物反应平静而缓慢。气质影响小儿的活动方式,影响着婴儿的个性形成、亲子关系、早期社会交往以及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婴儿早期教养有着不可忽视

的重要影响。

(3)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某些态度以及与这些态度相适应的比较牢固的行为方式,是个性的核心。性格虽然也有生理基础作前提,但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对性格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有好坏之分。婴幼儿时期是性格初步形成的时期,受情境制约的发育阶段;儿童的行为直接依从具体的生活情境,直接反映外界影响;青春期体格生长和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增强但容易波动,对一些问题处理不当时易发生性格变化,性格一旦形成即相对稳定。因此,要使儿童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就必须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从婴儿最初辨认是非时即给予良好的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积极的性格特征,排除不良影响,为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奠定基础。

地址:石家庄市万象天成C座1211室电话:18332021161 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河北祥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17019114号-5